谢邀,结合今晚心情,随便一说。首先,就学生所需,在现在考试框架下,建筑史那点知识,门槛甚低。随便医学史,数学史,哲学史,哪一个不是读史之前,先要真修行了这专业这行当本身再说?唯有建筑史,是任一个人,稍微有点空间感,能读懂平立剖图,不色盲,不斜视,那么一部建筑史下来,都可以自称对建筑史有所了解了。所以,就大一的娃而言,实不必「系统学习」什么建筑史,太早,也太庞杂细碎,看了也还会忘。想刷一遍,也无非是求个脸熟,知道哪是哪,那就握一支荧光笔,批点一过几部教材即是。主干的史实,重要的成就,能形成一张你叫历史树也好,你叫知识网也好,总之有个数,就可以收摊了。哦,原来帆拱出现在小亚细亚,并且之前有抹角拱的铺垫,最后终于在索菲亚大教堂,一下放光。哦,是这么一个故事啊,荧光笔,拿下!至于再外围的故事,注脚,例如证明先有抹角拱铺垫着,有哪些建筑遗存充当证据链?那位大教堂建造者,那位叙利亚人,同他的数学家身份,同当时希腊化还是柏拉图主义潮流下数学界进境,是什么关系?——这些,你知道不知道,记得不记得,都,影响不大。但是,若是真的对建筑史有兴趣,那么可读的,并不在建筑史教材本身。建筑史教材编排历来发生的事,……
阅读全文谢邀,结合今晚心情,随便一说。首先,就学生所需,在现在考试框架下,建筑史那点知识,门槛甚低。随便医学史,数学史,哲学史,哪一个不是读史之前,先要真修行了这专业这行当本身再说?唯有建筑史,是任一个人,稍微有点空间感,能读懂平立剖图,不色盲,不斜视,那么一部建筑史下来,都可以自称对建筑史有所了解了。所以,就大一的娃而言,实不必「系统学习」什么建筑史,太早,也太庞杂细碎,看了也还会忘。想刷一遍,也无非是求个脸熟,知道哪是哪,那就握一支荧光笔,批点一过几部教材即是。主干的史实,重要的成就,能形成一张你叫历史树也好,你叫知识网也好,总之有个数,就可以收摊了。哦,原来帆拱出现在小亚细亚,并且之前有抹角拱的铺垫,最后终于在索菲亚大教堂,一下放光。哦,是这么一个故事啊,荧光笔,拿下!至于再外围的故事,注脚,例如证明先有抹角拱铺垫着,有哪些建筑遗存充当证据链?那位大教堂建造者,那位叙利亚人,同他的数学家身份,同当时希腊化还是柏拉图主义潮流下数学界进境,是什么关系?——这些,你知道不知道,记得不记得,都,影响不大。但是,若是真的对建筑史有兴趣,那么可读的,并不在建筑史教材本身。建筑史教材编排历来发生的事,达到的成就,再点评下,提醒你各各的历史地位,就可以写那么长。对新手来说,就是长长一笔流水账,幸好图文并茂,不然谁会去看它!小时候,会看着科学家,学者,一个个都挺伟大。大一时翻建筑史,也不免看建筑史有如一座灯火通明的大厦,每一层,每一间,都坐着一个老先生;那厚镜片下,目如鹰隼,明察秋毫,他谆谆求解,你如坐春风。后来,才知道,就这么一座老楼吧,亮着灯的,永远只有稀稀落落几个房间,尽管会有变换。建筑史同其它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一样,不是平摊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主题下,都有人在燃灯,有人传衣钵。有的是黑房间,尘封已久,再也没什么好看的了;有的是空房间,seemingly not a room with a view,好像等着你去开发它,—— 或者也不一定,你也百无聊赖。并非每个房间,都有人照看,有人负责。很多时候,是语焉不详的,是泥潭死穴,三脚踹不出屁来,没人理它。小时候,会看着科学家,学者,一个个都挺伟大。会觉着那些商人逐利,看上就赌,比如寻觅或制造物价高差,然后顺势利导,赚上一票,如流水起伏,须臾即过,所得只是肥了自己。纵然资本增殖,流动,但也是自然的功德,跟现身科学的人家,不能比。后来,才知道,其实从事学术,也像是逐利者赌自己的眼光:找到空白,漏洞,或是高差,自己再想出路数,勾连疏导重组下。一样是有人赚的小,有人赚的大。一样是有人来得早,有人来的巧,还有人摸半天,啥也没摸着。所以回到建筑史,有多少人,最后只落个述而不作,或出点力气活,把什么再重新淘洗一遍,摊开来晒晒;或是拆了旧毛衫,改个帽子?这么发表出来,一件件的过手,一辈子也就看到了头。还有的时候,在那大楼里每层的走廊,每间的门牌号前,孤单的游荡,还会遇到一些同行,戴着墨镜,留着短发,叼着雪茄或是拎着啤酒,在那描绘另一座球形的,迷宫的大厦?总之人家已然看厌了这大厦,压根儿就不承认这大厦还能成立,—— 人家觉得自己跟你,就不在一个次元。你还敢于自承,他是你的同行吗?假如你开启了好学模式,或许会与我某些时候,有同感:建筑史这门学科,单就前辈奠定的那个考证史实和推究技术的框架下,真的,能满足智性的空间与滋味,都并不大。那些球形的,迷宫的大厦,或许别样令人神往,—— 虽然即便经其亲自一圈导游下来,你还是不辨鳞爪。假如你开着嘲讽模式,那就与我另外一些时候,有共鸣:建筑史这门学科,门槛低得很,边界也模糊,自律也低,差不多任何神汉妖婆,都能凑过来一说。我曾旁听过一场题为「与中国一同思考」的客座建筑史教授讲座,这位在美国某大执教且是正教授的某君,ppt上全是中西对比,中世纪僧侣的手抄本就对应着中国的古画,琳琅满目,然后就展开,说:「Adam Smith 说过,中国的经济是自然的,荷兰的经济是不自然的。这种提法令人深思。」接下去没几时,老子就直接推开椅子走人了。建筑圈儿里这些个所谓「学者」,就是些做ppt的,加链接的,善于找冷知识拼盘成高大上而已。亚当斯密那句话有什么「值得深思」?在经济史里,早就已成小儿科的区分,他一搬进建筑史里发卖,立刻物以稀为贵起来。所以对学生而言,回到知网,任点开一个主题,都可看到,水成一片的建筑史论文,一篇篇,一片片。有时我想,这也并非作者可以负责,如同蒋廷黻说那些昏皇上,—— 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只是误入了建筑史这座大楼,于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修行就算了,房客而已。但是,这座大楼,终究也还会有几盏灯在,是要费些功夫找寻,比如先要走出庐山。首先,假如你就只满足于做一个历史的侦探,就事论事,寻个空白填补,或是找个谜团击破,捋出真凶,那么就像早起漫说到的,那位大教堂建造者,那位叙利亚人,同他的数学家身份,同当时希腊化还是柏拉图主义潮流下数学界进境,是什么关系?再如,《营造法式》其中某样斗拱,某种建造,究竟是怎么回事,前辈的读解,有没有留下漏洞给你再钻个清楚?—— 那么,go ahead,在大一时,你就可以这么着手。也即,在手执荧光笔,在建筑史课本上划出主线、圈出重点以外,你还另有一支草图笔,在小本儿上,勾画勾画这个故事的草图,这块知识的大略。然后你发问,这么理解对吗?是这么回事吗?为什么会这么发生演化,前辈的诠释对吗?有什么链结,并不严密,需要我再 visualize 一下,然后 loop 出来吗?就假设世人皆以为,抹角拱就是帆拱的前奏,但这缘由,会不会只是因为下这结论的前辈,只是个看图说话的艺术生?假设你觉得这是个漏洞,你就觉得可能力学上,二者的关联就很小,于是你就去咨询力学老师,或者自己在老师指导下,做做模型试试。你看,这就是自己找专题,这时并不怕你找见的漏洞,其实只是一厢情愿,——并不能构成一篇论文的题目。那真无妨。本来,你就该自己推演一下前人的结论,是怎么来的,从捋史实,到捋链条,全程走过一遍,才算真的具备了,建筑史的训练。假如只是跟着念经唱喏,那跟票友有什么区别。于是,「系统学习建筑史」,在这个弦上,就需要有:考据训诂的基本意识,即对文献的甄别运用,对前人成说由来的吞吐梳理;技术史或考古学的基本素养。配备这些,似乎并不难。以专题来说,那就是按照参考文献和书目,取来一读,然后捋出逻辑的枝干,枝干上挂着证据这些果,—— 一遍走下来,也就了然。于是留在原地深挖一点,或是换个专题刨刨开,都尽可以试试手了。其次,假如你并以做一个历史的侦探而知足,而是有志于做历史的法官,甚而是做历史的立法者—— 你不单要找寻真相,还要主管叙事,重估价值呢?那么你惹到的面儿,就大了。例如,《华夏意匠》的作者,李允鉌,其实算是继承了乃师的遗志吧,—— 此书出版在香港,李受业于华南理工的龙庆忠(非了)先生,但壮年即移居香港执业,业余在杂志连载此书,出版后又过些年,大陆改开,久经批判的传统经他书重入故土,青年学子们有如老坟前淋了场春雨,一个个淋到了血脉里,步步回顾。龙老先生受教于东京工业大学,学成在东北高就,九一八事变后,「亦然弃职南下」,其心可感。后来,龙老先生一手创立了古建筑防火防灾学之外,还提出「中华民族建筑」这个 term。但是,例如,假如你并不觉得,藏族建筑同汉族建筑,在同一片屋檐下,而是人家与山南的印度,或是尼泊尔,亲缘更大呢?也即你想打破「中华民族建筑」这口大锅呢?或者,假如你胆子不够大,或者懒得管这些集体账,还留在「中华民族建筑」这口大锅里也无不可,—— 但你想说,诸如百越,藏羌,还有彝族,他们的建筑,并不足以再服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一民族政策对建筑史的映射,一一分门别类,指物赋名,搞得好像中药铺的中药柜那样,—— 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一样,—— 而是打破这种为赋类别强说别的做法,干脆把「中华民族建筑」这口大锅,改造得更像样些呢?于是,或许,你就触摸到了民族志,人类学,乃或如今刚刚撕逼过的新清史的,边沿。或许你会饶有兴味的看到,原来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波澜壮阔」中,不少民族彼此间就争过祖宗,争过建筑史上的著作权,解释权。原来希腊与罗马建筑孰高的争论,希腊复兴在英国、罗马复兴在法美的分野,背后就有过类似的心理诉求。于是,就像钟摆或者秋千一样,从前的主角,可能到今天就看厌;从前的配角,今天就走上前台,相看两不厌。比如梁思成在重振中国、重树中国(文化 or whatever) 的心理定势下,矢志于制定一套中国建筑的「语汇」乃至「文法」,就汲汲于的《营造法式》读解,官式建筑寻访,在当今,就显得 prim and proper, out and worn-out;而他的夫人,出于女性的细腻也好,出于主妇的习惯也好,连同营造学社的其他同仁如刘敦桢、刘致平,所留意到的民居建筑与住居文化,在今人心目中,价值就走高。再有,假如你要做个楼上那种,戴着墨镜,留着短发,叼着雪茄或是拎着啤酒,在那描绘另一座球形的,迷宫的大厦的同行呢?哈,他们的世界我永远不懂。但是,既然走出了庐山之外,不妨走得再远些,再回看。以大陆学生的语境,「建筑史」之所以看起来如此重要,无非研究生考试中,它能独占一门,分值甚大。但是,「建筑史」真的这么重要么?且不说成果获致与方法习得孰先这种选择,就说古人的事,—— 与我有多大关涉?是的,艺多不压身;吸收过的总会酝酿,会滋养。但是,我对学习建筑史,究竟有多大义务?学习建筑史的必要,究竟在哪里?且不说建筑史,就说未曾受过专门建筑师教育者,假如明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工序,也可以一试,还有相当的机率成功,何况建筑史呢?那么,仍回到学生这个主体,我不妨说,古人的事儿,对设计者而言,大多数都不具备必然的价值的。为何这么说?因为古人的建筑史之所以好写,是因为古人的建筑史,是慢镜头;因为古人的建筑史,是进化论。而今,不知历史是终结了,还是稀释了,还是爆炸了,总之当代建筑史难写。原唱,回音,对歌,击鼓传花,太热闹,又太寂寞。或许在当下,想对建筑这一 专业/行业/活动/现象 求理解,建筑史那种广角镜,过去式,单一叙事,已然不敷使用。如今每个项目,每个建筑师,有条件想任性,都可以自称他是一个自足的小宇宙,—— 他只对自己认知到的,或是构想出的世界,负责。你可以跟他对话,但没法将他盖棺定论,—— 他活龙得很,你根本就盖不住他;只能陪他玩,对对话。不然,你的世界就算有他,也是一电子云。其实在当下,也还有人想用广角镜,站在高处指点江山,不愿与世沉浮。可是这样人,太高太高,我傻傻看不清楚。却又有时,偶尔看见他只言片语,却是与我常识如此相违,乃使我疑心他不过就是个装腔作势的,蹩脚的马克思。马克思住在西欧的斗室,看各国的报纸,看见人家转述东方有占西女王在印度起事,又有长毛在中国起事,就大笔一挥,兴高采烈说:东方受压迫的诸民族,开始觉醒了!一如今天有好西马好左派还是好什么的史观还是叙事者,看见某国大张旗鼓新农村了,就翻出来若干年前的梁漱溟晏阳初乡建运动,叫嚷乡村复兴,又要与西方霸权与异化还是什么,分庭抗礼。你说他这一番宏论,是当听呢,还是不当听?但是,都随他们玩去吧,我们不管。对学生而言,杨太真的木瓜,赛金花的小脚,—— 这等建筑史的细节,考证,也就随它去吧;研究一下,满足侦探的好奇,尽到学生的本分,也就足矣。入港了自然得趣,但拔出头来,一样还是人生惨淡,寂寞得发干。乡村复不复兴,中国建筑何去何从,—— 这等建筑史的高标,宏愿,也随他去吧,非我等小子所能玩得转。倒是当下身边发生的建筑相关的事,兴趣相关,手头或商机相关,间或上溯到现代、近代;或是像知乎学 Quora,微博学 twitter,等等,利用中国同西方的时空差,形成一点能有操作性、有现实感的认知,然后操作机会,照进现实,—— 是我确信的,有价值的事。从装配建筑的起源,到房产开发的模式,还有更多,惭愧我也不能穷举。这时,想起几日前知乎上发生的一场有关林徽因的热议。谈建筑史已弹了一夜,偶尔弦上浮现她的暗影。我不觉得她多么天生仙子众人都比不得,但也不敢说她一生已尽其才死而无憾。如前所议,建筑史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徽尽徽矣,回音几多?
看来题主还是高中学生典型的线性思维呀,建筑史的学习并不是经过一番刻骨攻坚就能一蹴而就的,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本科五年即使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也仅仅是能了解个大概的脉络,直到考研期间重新复习了几遍中外建筑史,才算刚有所入门(这时候才感觉教材是最好的入门书),读研期间接触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项目和学术论文,才懂得从建筑理论、建筑技术、美学、城市等角度重新解读建筑史。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就是,现在你才刚刚入学不久,理论积淀和设计经验相对缺乏,脱离这些东西就直接读建筑史,会感觉很无聊的,最后只能逐渐打消自己对建筑的兴趣。总而言之,学校把建筑历史的课程安排在大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不如多旅游,多看看实物,或者经常去城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参观,多增加感性认识,先培养培养对建筑史的兴趣,现在网上的讲建筑的视频可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挨个看看,想看书的话,你就去学校图书馆,把所有建筑史的书挨个翻一遍, 哪本能读超过50页就选这本读。话先放在这,等到过几年题主学成归来,就会发现自己当初的问题是多么freshman了———————————————————————————————————————————……
阅读全文看来题主还是高中学生典型的线性思维呀,建筑史的学习并不是经过一番刻骨攻坚就能一蹴而就的,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本科五年即使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也仅仅是能了解个大概的脉络,直到考研期间重新复习了几遍中外建筑史,才算刚有所入门(这时候才感觉教材是最好的入门书),读研期间接触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项目和学术论文,才懂得从建筑理论、建筑技术、美学、城市等角度重新解读建筑史。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就是,现在你才刚刚入学不久,理论积淀和设计经验相对缺乏,脱离这些东西就直接读建筑史,会感觉很无聊的,最后只能逐渐打消自己对建筑的兴趣。总而言之,学校把建筑历史的课程安排在大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不如多旅游,多看看实物,或者经常去城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参观,多增加感性认识,先培养培养对建筑史的兴趣,现在网上的讲建筑的视频可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挨个看看,想看书的话,你就去学校图书馆,把所有建筑史的书挨个翻一遍, 哪本能读超过50页就选这本读。话先放在这,等到过几年题主学成归来,就会发现自己当初的问题是多么freshman了———————————————————————————————————————————我也是从freshman走过来的,也有过跟你一样的想法,还是鼓励你有想法就多试试,现在是做了再想的年纪,别人的建议只是参考,自己试过才能消化。
路人甲说点建议,谈不上系统不系统我觉得建筑史也好,其他诸如美术文学艺术都一个路子先去看看正史(反正区别于风花雪月的野史),看的过程自然就会涉及到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之类的知识.虽然不一定深入,但是至少明白个大概吧.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个人习惯吧.就好比说,中国的佛教建筑吧.老是觉得去分析这个寺那个庙的,很容易搞得人索然无味.心里总有很多疑惑,为什么这个建筑会出现在这时候,为什么这个建筑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这个建筑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个建筑...(没办法,就是有这么多疑惑)后来实在无法忍受这些困惑,就去看了一堆历史书和一些关于佛教发展之类的书籍.虽然不能说研究透彻,但好歹给自己的疑惑一个交代.是的,我就是这么说服自己的!而且当你用这个法子看完中建史,等你去看外建史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看世界史.然后就开始在某个年份里全世界乱跑,一会儿对比这个,一会儿对比那个.最后,你就傻眼了,唉,好大一个坑!! 老子掀桌了!!(╯‵□′)╯︵┻━┻不过,成就感十足!!! 放好桌子,继续看书 ┬─┬ ノ( ' - 'ノ)
本人今年建筑学大五,刚考上研究生。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想法。我们是在大一的时候学习了建筑概论,在大三时候才学了中建史和外建史。当时在学习建筑史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在考研前复习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知识漏洞,还有很多概念和知识是混淆的。但是的学习只是为了能在期末的时候哪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仅此而已,没有充分理解建筑史学习的意义。建筑史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 学了这么多年建筑,没有人告诉我学习建筑史是为了什么,好像学建筑就必须对建筑的历史要有所了解,仅此而已。所以到大五的时候,由于距离建筑史考试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很多同学,包括我,对于曾经学习的建筑史知识只剩下了一个比较模糊的印象,考研前还需要重新的看书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科书真的很好!中建史是按照使用功能为章节来分配的,每一个章节里面又按时间来进行陈述的。外建史则是按照所处区域来安排章节的。整理过后,感觉自己原来模模糊糊的概念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且对很多建筑元素,符号这些也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直接的影响就是,在使用这些符号,元素的时候,不会乱用闹出笑话。记得当时很多同学在画快题的时候,为了体现自己的“……
阅读全文本人今年建筑学大五,刚考上研究生。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想法。我们是在大一的时候学习了建筑概论,在大三时候才学了中建史和外建史。当时在学习建筑史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在考研前复习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知识漏洞,还有很多概念和知识是混淆的。但是的学习只是为了能在期末的时候哪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仅此而已,没有充分理解建筑史学习的意义。建筑史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呢? 学了这么多年建筑,没有人告诉我学习建筑史是为了什么,好像学建筑就必须对建筑的历史要有所了解,仅此而已。所以到大五的时候,由于距离建筑史考试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很多同学,包括我,对于曾经学习的建筑史知识只剩下了一个比较模糊的印象,考研前还需要重新的看书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科书真的很好!中建史是按照使用功能为章节来分配的,每一个章节里面又按时间来进行陈述的。外建史则是按照所处区域来安排章节的。整理过后,感觉自己原来模模糊糊的概念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且对很多建筑元素,符号这些也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直接的影响就是,在使用这些符号,元素的时候,不会乱用闹出笑话。记得当时很多同学在画快题的时候,为了体现自己的“中式”“复古”乱用语汇,把本来是山墙作用马头墙当成正立面形象,还有的在北方干旱地区用干栏式建筑,等等。作为一个专业的建筑学学生,起码的知识是要有的,即使不使用,也要能辨别对错。怎么学建筑史? 现在有些后悔当时用不正确的方法学习建筑史。我认为建筑史是一个逐步整理积累的过程。先开始要对整体有一个框架,可以是以时间为主线,罗列时间线上的各类功能建筑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先列出建筑类型,在细数他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变化,做一个对比,这样只要记住每次变化的点,就能够顺下来,不用记重复的内容。框架是一开始又要列出来的,上面的“肉”可以慢慢填,这些“肉”的来源不仅仅来自你的书本,也同样来自于你的经历,看过的电影(前提是电影里面是正确的,要考证一下再填上去),游走过的城市,山山水水。这些都是你的资源,当你有了框架以后,你就知道应该填些什么在你的骨架上,你看到想要记录下来的东西的时候,也知道了应该把它填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在你设计里想要使用这些元素的时候,可以很轻易的找出来自己要用的,正确的语汇,亦或是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找找里面,是不是有自己的方向?这个积累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因为你总要走出第一步。所以说建筑史不简简单单是要给你普及一些知识,而是要培养一个建筑师应该有的一些素质,也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有一个积累。 以上本人拙见,感谢能耐心读完。
学长忠告:课本,课本,课本。。。。想要系统的了解建筑史,那么学校学习的三本建筑史就是最好的教材,三本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最高的水平。认真阅读课本,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非期末考试的知识点)如果感到不满足,那就以课本知识点为基础,维基百科为辅。图文并茂,等你毕业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有了一个建筑学子最基本的审美素养了。举个例子,好多人都只知道古罗马大角斗场的外观以及使用性质。但这远远无法满足系统了解历史的需要,还要了解角斗场的结构形式,材料,。。。。。等等,我觉得至少提到某一时期,你可以说出代表人物,代表建筑,突出特色,才算系统了解吧。就酱,临时有事,下次在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