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三国历史概述 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
阅读全文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三国历史概述 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洲、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洲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洲的刘表、益洲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洲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洲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洲;曹操知道刘表死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洲;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拘有荆洲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14、5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洲所受降的水军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洲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 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洲,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洲;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洲。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拔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洲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 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洲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7-8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10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郃带领5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郃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郃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郃、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8月,诸葛亮病亡,蜀汉退兵。 公元241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魏宗亲曹爽势力;255年,257年,司马师、司马昭分别平定曹魏余党;确立了西晋的基础。 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阿斗遂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奂称帝,改国号晋。 公元279年12月,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浚、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 黄仁宇 : 长期分裂的局面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 会不安仍未获解决;甚且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绝,胡人入侵, 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于是,一个个“坞堡”地方自卫组织相继建立,中国俨然进 人另一个新形态的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 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从某些角度看来,这也确是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等于 30年战争给德国的灾害加10倍。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古代的五铢钱从 周朝的后期即已流通,至汉朝更为普遍,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在许多地方 因之绝迹。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 言而喻。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 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死亡。 新形态的战国时期 然则,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则不正确。虽说在这段长时期内战事若断若续, 但大规模的征伐和有决定性的战役不多。若非如此,则以后的统一亦必采取不同的 步骡。很显然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与战国时代截然不同。经过四个半世纪皇 权政治的掌握,中国已与封建体制解散之后所产生多数带竞争性的王国的情况大有 差异。士绅阶级的广泛分布也使全面动员困难。从纪录上看来,这次分裂期间军队 里的兵员大致都由招募而来。 少数民族在动乱的场合早出现,增加了局面的复杂性。传统上称为“五胡乱华”, 其实这些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及阿尔泰语系(AltaiC)的民族,后者又有原始蒙古人 和初期的突厥语系人种。可是在多半的场台之内,即使专家也不能断定其人种语系 了无差错,更不用说当中的混合部队了。他们与某些汉人冒险家在公元304年至公元 439年在华北建立了16个王国,有些在短期间内前后重叠,有些彼起此伏。在初起时 .他们既称为“蛮夷戎狄”,少不得带毁灭性。一待到他们将所创的朝代布置妥当, 他们也建孔庙、立太学开始注重文物,提倡农桑。当中有两种入侵的民族竟开始修 筑长城,以防其他游牧民族紧随着他们的来路,打扰他们新建的王国,可见得其改 变程度之深。 在这分裂期间的后期,汉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国家与汉人在江南的“流亡政府” 不时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但商业上倒有了来往,南北的使节也互相访问。可是 始终没有人提出这种分裂的局面应当视作当然,听任其存在,各小王国也应当保持 现在所能控制的地域。在南方或在北方.组织政府的原则仍是政治哲学,而不是地 缘政治(geopolitics)。这广大地区称为“中国”者,内部之文化既混同一致,即 没有其他的逻辑,或甚至适当的国界,可以支持分裂的局面了。只有天下一统这一 观念,才能在意识形态上使文官集团有了思想的团结,这种趋向可以在当日的文件 中看出。 后汉末季曹操企图重建强而有力的中央政权。他的成功仅及于魏。他再想兴师 讨伐南方,却惨遭失败,他的子孙继业也无一功成,此中原委可能为今日之旅游者 及历史学者所感兴趣,因为当中有地缘政治的关键在。 三国鼎立时期 当时的蜀汉以今日的四川及邻近区域作地盘。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资源,足以 支持长期之战事,已有国家之内另一国家的姿态。其跨地既广,四周仍有适当的山 川作屏障。近年来不少的旅游者已经在其东部看到长江的三峡。其实游客从下游溯 江西行,费时虽多但印象更深。两岸的绝壁既已垂直的掉入水中,其下一段景物本 来也是别有洞天,经过一段耽搁,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的展开,越能令人寻 味。不仅刻下提及的公元3世纪内战中,无人敢于攻入三峡,即是第二次大战期间, 日军已逼近峡谷之东,也同样感到束手无策。 魏与蜀之外,第三个国家为吴,所在为水乡。吴国既拥有水师,也沿着长江将 各城市设防。今日的南京(过去曾称建康及金陵)创建于吴。当初创时城居水滨, 沿岸之石壁与城垣构成一体,作为防御战时坚强的凭藉。据说今日这石壁之一部仍 可在市内看出,只是因为长江改道,这痕迹现在离江滨巳有相当距离了。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当中魏长于骑兵,似占优势。迄至 公元263年,距曹操首先伐吴及蜀已半个世纪,魏将司马昭终于打破此中僵局,他在 万山之中,人迹不到之处行军,以奇袭方式突出蜀汉之后门。此计既成,收拾残局, 只是指顾间事。只是他翌年去世,子司马炎乃抄袭曹家办法,倡言天命已由曹家转 移到司马家,他在公元265年成立晋朝,让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行禅让札,全部有如 以前之曹魏逼着刘家的汉朝禅让。这种象征着天命转移的仪式,也在分裂的期间为 以后四个短命朝代(宋、齐、梁、陈)所模仿。 短暂的统一 晋帝国之征服吴国,以长远的计划遂行。首先以军屯担保食粮之充足;其制造 船舶,地处蜀境也费时7年;统帅王浚向来做事以大刀阔斧具称,当一切准备停当时, 他年已70,他所造大船据称有600尺长,可载两千兵马。吴国也不马虎将事,他们建 造了水中障碍,还在江面窄处以铁索横贯。王浚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碍;针对横 江的铁索,他制造了100尺长的火把,以干树枝及容易燃烧的物料捆成,上淋麻油, 据说烧起来的高热使铁索熔断。这障碍既除,王浚的楼船即顺流而下,于公元280年 在南京受吴降。 以上事迹见于官方正式的历史中,其传奇的成分我们既不能证明也无从否定, 只不过因着这些事迹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重大演变。司马家之晋,因禅让而合法, 是这三个半世纪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将带有竞争性的敌国全部肃清。当它在280年攻 占南京之日,好像重建了一个统一大帝国的局面,只是才10年,北方的新发展又将 其好梦惊破。公元291年,司马皇家的一段家庭冲突,因为各皇子的关系而牵连到各 地域。内战既开,长城内的少数民族也借机起事。公元317年,西安与洛阳两座国都 先后被洗劫,一个驻在南京的晋王子在这关头称帝以维持朝代的名号,可是自此以 后他和他的继承者除了控制长江以南之外,很少机会能涉足于其他地区。公元383年, 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 军(淝水之战)。可是纵然如此,东晋仍无力北伐,仅能保持南方的半壁江山,以 后四个继之而起的短命朝廷也无不如此,它们都自称统领全国,实际上不过盘踞着 华南,坐待着第二帝国隋朝之勃兴。 当我们检讨这段期间的历史时,发现当中浪漫的事迹多,逻辑之成分少。不少 出色的男女人物,因为他们贤愚不肖的事业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们很难综合其反 映什么实际意义。 重新诠释八王之乱 这段历史可以从汉代的覆亡叙起。其原因曾被追究于宦官掌权、黄巾叛民的暴 动,和无纪律之边军被召入京,然而实际上,全面内战展开时,宦官已被整肃,黄 巾贼已被剿平,而边军亦已不再成为问题。晋朝情形亦复如是。最初问题之发生, 咎在皇后贾氏,据说她心肠毒辣,又爱虚荣,有些历史家尚且说她黑而奇丑。因为 她与皇太后争权又要废太子(非贾后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干涉。晋朝的习惯, 各皇子称王,内为朝臣,外拿兵符。不过当争端延及各地区时,皇后已被弑,以前 各种冤屈都已平反,而战事依然方兴未艾,动则使几十万的官兵卷入,这就很难再 称其为宫闱间纠纷的后果,而认为咎在女人的虚荣与嫉妒了。 现代学者引用“经济枢纽区域”(Key Economic Areas)的说法,企图将长期 分裂的局面,作比较深切的解释。他们认为好几个出产粮食的大地区,内部的交往 深,需要外界的接触少,于是地方政府因此逐渐脱离中央的掌握。这种说法,有它 的优点。从曹操之不能征服南方的两个国家看来,和东晋在淝水一战足以击退来犯 之优势敌军的事迹看来,经济枢纽区域好像确有其事。可是这和晋朝一度统一的情 形对证,就不相符合了。即算地缘政治里有阻碍统一的因素,仍可以军事行动克服。 以后晋朝的内战更使这个说法文不对题。当时战事波及的地方全在国都附近,南方 照理应当鞭长莫及,此刻却反而平静无事。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说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所谓兼并之说再加斟酌。土地的 占有,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影响极深。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 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中国乡村中,先摆下了简单和均匀的基础,便利于官僚组织 的管制。当时汉朝提倡孝与廉(不仅是做官的廉洁,而且是在对人处世时对财物一 体谦让),显见得朝廷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无意增进经理上的繁复。这种组织与 结构极容易被土地集中所破坏。读者此时必须体会到,在农村之中应付税的户数极 难隐匿,可是户内所领土地亩数和人口的口数包括雇工和奴工,则可以出入。如果 实际上户数减少,税收必随着短绌。以后政府所能供应的服务,有如济贫、地方自 卫和水利等等,也必为之减缩。并且地方士绅力量的伸张亦必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性 格。专制政府的体制,皇权由上而下,全国一致,要是地方士绅开始自作主张,即 带有一种修正性质。从以上各长所述,可知后汉地方政府的凌夷,巳产生各种不稳 状况。 当曹家取汉而代之和司马家取魏而代之的关头,立即崩溃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 可是其基本原因并未排除。当日不平稳的局势可自各种诏令上看出:有名的“魏武 三诏令”(曹操为丞相时所颁发)求才,内中称有才的不必有德,只要有治国用兵 之术,即算不仁不孝仍当拨用(地方士绅通常以仁义自居)。晋朝则颁布占田法, 企图限制各家室拥用土地数额。两种方案都在企图脱离士绅的羁绊。可是魏去晋来, 两方都没有达到重建中央集权体系的目的,当日华北表面的平静,全靠强而有力的 创业之主暂时压制,始能一时维持原状,他们一不在位,宫廷里稍有纠纷,即引起 地方上各种无从管制之因素乘机蠢动。皇子之称王者更将事体扩大,以致武装冲突 绵延各州,历时16年(公元291一306年)。其作战无秩序,阵容纷乱,无确切之目 标,凡此均显示社会组织已大规模的全面崩坏。 文化融合无功引起五胡乱华 在这16年的后段,有了所谓蛮夷戎狄的投入,这也需要一段解释。首先参加的 是刘渊,他是汉人和匈奴混血。他在公元304年于长城之内起事,20天之内即聚众5 万。刘渊曾任晋朝五部大都督(匈奴有五部),亦即奉命督导匈奴人众。这背景使 他容易号召国防线的匈奴部落,而有些匈奴兵马早已编入边军之内。其他异民族分 子,包括汉人家中佃农和奴工,较刘渊迟12年称帝的石勒,年轻时即被贩为奴。整 个游牧民族的部落入寇也起于此时。可是综合起来看,仍是汉朝制度注重文化上的 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政府,这种制度解体,才引起少数民族参加其中的混战。若说 夷人主动的汹涌而入主中国则与事实相左。 可是少数民族擅长的是骑兵战术,在内战时,其影响非不严重。当骚扰普遍化 时,各处村落组织自卫武力,筑坞壁自保,其成例已在黄巾叛变时开始,及至公元 4世纪,已构成华北的普通现象。大概在公元350年左右,山西北边有设防的村落三 百余,包括“胡、晋”人口十余万户。公元400年前后,关中有堡壁3000所,他们推 戴统主,相率结盟。其下层基本组织或许只有少数村落,可是一个大单位能包括10 万户,胡汉人口混杂在内。有力之宗族为这种地方自卫组织骨干,他们拥有精兵, 显然有贵族的气派。假使这种趋势任之发展,新型封建可在中国出现,中国此后几 百年的历史也可能与日本之中古史相类似。只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执行流动的战术, 作战时又有大部队参与,终使局势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在这期间内,主要的战斗通常牵涉到25万人以上,步兵与骑兵的比率不少于3比 l。因为需要人员,当日胡人君临的短命朝代,经常侵凌地方土绅所组织的自卫团体: 或者派遣监督取得其行政权,或者指令其盟主强索人员与补给。两种方式同样的侵 犯其地方自治的权益。 中国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皇室着重于各人自我约束、 对人谦让的文治,至此已无法施展。另外一种出处则是地方自治,以资产作基础, 将士绅所掌握的地主威权合理化而成庄园制度(manorialism),而这出路也被阻绝。 且当小朝廷派遣监督到各结壁为盟的单位里去时,又不改组其下层组织,所以以小 自耕农为主体以便于官僚组织统治的中央集权也无法恢复。当时人失望之余.只好 以“五胡”配上一个“十六国”,强调其负面因素,殊不知破镜终能重圆,假以时 日,中国残破的帝国仍能恢复原状,而且发扬光大,不过需要一段长时间而已。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管理者应具备的六大能力 : 1、沟通能力。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2、协调能力。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即使在状况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也应即时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且在了解情况后,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冲突。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发权和主动权,任何形式的对立都能迎刃而解。 3、 规划与统整能力。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
阅读全文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管理者应具备的六大能力 : 1、沟通能力。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2、协调能力。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即使在状况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也应即时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且在了解情况后,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冲突。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发权和主动权,任何形式的对立都能迎刃而解。 3、 规划与统整能力。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属的智慧与既有的资源,避免人力浪费。 4、决策与执行能力。在民主时代,虽然有许多事情以集体决策为宜,但是管理者仍经常须独立决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协调、化解员工纷争等等,这都往往考验着管理者的决断能力。 5、培训能力。管理者必然渴望拥有一个实力坚强的工作团队,因此,培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6、统驭能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领袖不会去建立一个企业,但是他会建立一个组织来建立企业。”根据这种说法,当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团队,才能进一步建构企业。但无论管理者的角色再怎么复杂多变,赢得员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条件。 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主要有: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活动——的理解和熟练。它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的能力。技术技能主要是涉及到“物” ( 过程或有形的物体 ) 的工作。 2、人事技能 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行政能力,并能够在他所领导的小组中建立起合作的努力,也即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使员工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地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管理者的人事技能是指管理者为完成组织目标应具备的领导、激励和沟通能力。 3、思想技能 思想技能包含:“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的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一部分的改变如何能影响所有其他各部分,并进而影响个别企业与工业、社团之间,以及与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这一总体之间的关系。”即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4、设计技能 设计技能是指以有利于组织利益的种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不仅要发现问题,还必须像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那样具备找出某一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如果管理者只能看到问题的存在,并只是“看到问题的人”,他们就是不合格的管理者。管理者还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即能够根据所面临的现状找出行得通的解决方法的能力。 这些技能对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依据管理者所处的组织层次从低到高逐渐下降,而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则相反。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技术技能是最为重要的,具备人事技能在同下层的频繁交往中也非常有帮助。当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组织层次从基层往中层、高层发展时,随着他同下级直接接触的次数和频率的减少,人事技能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也就是说,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下降,而对思想技能的要求上升,同时具备人事技能仍然很重要。但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思想技能和设计技能特别重要,而对技术技能、人事技能的要求相对来说则很低。当然,这种管理技能和组织层次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组织规模大小等一些因素对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优秀管理者素质细化的96条 一、基本精神 1.凡事合理化为目标 2.敬业乐业的精神 3.有品质观念与数字观念 优秀管理者素质细化的96条 4.善于时间管理,有时间观念 5.追根究底,卓越精神,好还要更好 6.整体规划,成本效益,人性管理,ABC原则 7.认同公司经营理念,正确的抱负、理想和方向 8.从基础做起,不怕吃苦,不好高骛远 9.为人所不能为、不愿为,而做得好 10.要问我能获得多少之前,先问我能替公司做什么 11.待遇是工作绩效的副产品:一流人才创造一流利润,一流利润才有一流待遇 12.积极主动的态度 13.忠诚度与责任感 14.做人、做事有原则有重点 15.就业要有作为,职务不分贵贱 16.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二、关于工作方面 17.认清目标,实施目标管理 18.做好自主管理、检查 19.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 20.职务工时分析,人员合理化 21.有创新与突破 22.有主见与果断力 23.尽量吸收工作新知识新方法 24.尽量使用作业电脑化 25.全心投入,尽心尽力工作 26.做好P-D-C-A管理循环工作 27.彻底执行进度控制,保证在限期内完成工作 28.做好5S整理整顿管理 29.工具齐备,保养妥善 30.公正合理的工作分配 31.随时检查工作绩效 32.重视数据,善于统计分析 33.注重安全与保密 34.尽可能尊重部下的建议 35.研究如何改进工作 36.必须具备工作上所需的知识 37.周密计划 38.审慎检讨、采取改善行动 三、关于上司方面 39.尽力更正上司得当误解 40.上司所发命令或政策,如有不明了之处应请示明白 41.对公司及上司有信心 42.贯彻上司的命令 43.不烦扰上司 44.凡亲身解决的问题,应向上司报告 45.有备无患,随时掌握状况 46.不在背后批评公司与上司 47.对本单位工作负全责不作任何解释 48.必要请示上司的问题须尽速呈报商讨 49.定期报告工作经过及结果 四、关于同事方面 50.互相合作协助 51.不侵犯他单位之职务 52.成功有效的会议主持 53.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 54.互相交换知识见解 55.与他单位取得密切联系与协调 56.均衡适当的组织能力 57.对同事诚心与热心 58.了解同时的工作职务 59.必要时可以代理处理其职务 60.接受同事的批评建议 五、关于部属方面 61.激励部属工作的责任 62.培养团体协力精神与士气 63.不要吝于说鼓励、赞许慰劳人的话 64.维持纪律 65.接受部署个人问题的请教与商谈,并协助解决 66.公平对待部属 67.奖励部属、培养正确嗜好与娱乐 68.命令与指示应恳切、明了 69.让部属了解工作方针及目的 70.奖励并实施部属之提案改善 71培养各人的长处,运用他的短处 72.尽避免处罚、责骂 73.教育训练部署 74.培养职务代理人 75.有关部属的事尽量告诉部属 76明确指示各人的职务 77.选才、育才、用才、留才 78.关心部属、了解部属 79.人尽其才,适才适所,依个人能力分配工作 六、本身应如何自处 80.摒弃优越感与虚荣心 81.建立并维护良好形象 82.运用幽默感,能言善道 83.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84.成功而不自满 85.监督者须负全部责任 86.不说下属的坏话 87.不可阴谋行事,投机取巧 88.经常保持情感的平静 89.清楚自卑感 90.勿做轻诺与轻浮 91.自我健康管理,精力旺盛 92.择善固执但不执着,平常心 93.处处做模范,以身作则 94.对于本身缺点与短处应有所自觉并克服它 95.保持部下的面子不与争论 96.冷静而细心、从容不迫
欧洲社民党“第三条道路”评析 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 "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
阅读全文欧洲社民党“第三条道路”评析 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 "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此后,实行改革的东欧国家和西欧的"欧洲共产主义"都号称要走第三条道路。现在,英国有一个名为"第三条道路政党"(THE THIRD WAY PARTY)的左翼组织,1997年大选中还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的竞选纲领,不过它与我们所要讨论的"第三条道路"是两回事。 可见,"第三条道路"并不只是90年代的政治"套语"①。不过,历史上的"第三条道路"却从未象今天这样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方面是因为今天的"第三条道路"影响范围之广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还因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直接参与了对"第三条道路"的讨论和阐述。特别是布莱尔,不仅比较早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个概念,而且还对之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1998年9月,费边社发表了布莱尔撰写的小册子--《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标志着"第三条道路"在理论上已经成形。当然,学者们的研究则更为深入、系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被称为布莱尔的政治顾问的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顿斯。1997-1998年,吉顿斯专门组织了有关"第三条道路"的课题研究,召开过一些研讨会;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988年5月2-8日号专门介绍了吉顿斯所概括的"第三条道路"要点;1998年,他出版了《第三条道路》一书,对"第三条道路"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这是到目前为此最为系统、详尽地阐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著作。 当然,今天的"第三条道路"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更主要的还是它本身确实有新意,有其吸引人之处。从政治定位来看,它要走一条介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如果将各种政治力量从左至右排在一条线上的话,那么现在的第三条道路则比1951年民主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更偏右一些。 二、求生存、谋发展:"第三条道路"兴起的直接动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是逼出来的,最初只是为了求生存、扭转日益衰落的局面。 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在欧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欧洲社民党处于黄金时期,各国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在本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持着与右翼政党轮流执政的态势。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社民党普遍陷入危机,主要表现是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右翼政党纷纷上台,并且政绩颇佳,在大选中连选连胜,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和德国科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而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则长期在野。从90年代中叶开始,社民党"奇迹般地复兴",先后上台或单独执政,或与其它左翼政党联合执政,或参加各党联合政府,欧盟几乎成了左翼政党的一统天下。 70年代以前,欧洲社民党普遍奉行具有如下五个特点的社会民主主义,取得了较辉煌的成绩:第一,以人权和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第二,混合型经济体制;第三,让人们过上人道、尊严的生活;第四,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第五,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价值观。这五个特点也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支柱,决定了社民党的纲领、政策。在这五个理论支柱指导下,社民党普遍实行了国有化、福利制度、国家干预等经济社会政策,对西欧社会的发展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比如英国工党,1945-1951年的艾德礼政府大力推行国有化和福利政策,成效显著。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宣称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1 此后,直到70年代末,无论哪个党执政,都没有根本改变这个框架。 对社民党的成绩,人们有不同的评价。英国工党右翼理论家克罗斯兰认为,"至少在主要方面,到1957年英国已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工党左翼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认为,他们与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有着"共同的理想","能够领导英国人民解除身上的锁链","而英国工人阶级将在全世界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从而最后赢得新的世界。"2 当然,多数学者还是认为,社民党建立了一种"欧洲福利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与美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模式有一定的差别。 以1979年撒切尔保守党政府上台为开端,欧洲社民党陷入危机。社民党陷入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社民党所奉行的传统福利国家模式走入困境。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失业人口增多,这使得拿救济金的人越来越多,而纳税人越来越少;欧洲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成倒金字塔状,较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较多的老年人,而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而欧洲国家的健康保障体制又是人人都能享受的。这些都使福利国家在财政上走到极限。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已不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这是70年代欧洲经济普遍出现滞胀的重要原因。第三,从70年代开始,政治冷淡主义在欧洲兴起。此前,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大,此后,对政治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参加意识形态色彩强的政治组织,而是喜欢中性的组织,如环保组织、和平组织,而社民党是比较重视意识形态的政党。第四,欧洲的社会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德国,社会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由价值取向一致的若干阶级构成,而是由不同的群体组成,其中服务行业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人的素质较高,而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这个群体只占总人口的6%。社民党没能适应这个变化来调整选举战略。最后,苏联东欧剧变给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以沉重打击。保守主义势力将共产党与"准马克思主义"的社民党捆在一起来打,各国的社民党威信扫地,力量锐减。与此同时,社民党还遇到了来自另一个方面的冲击:许多共产党纷纷改旗易帜,向右滑动,它们的纲领政策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差距越来越小,实际上是在抢夺社民党的地盘。 在危机面前,社民党必须反思过去的路线,重新确立自己的纲领,否则,继续坚持传统的路线是没有出路的。各国党纷纷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探索新的道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工党。1994年,布莱尔任工党领袖后,开始对工党进行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改革,其中最带根本性的措施是修改党章第四条,放弃坚持了76年的、象征工党宗旨的公有制条款。这一措施具有象征意义,表明工党将同传统的路线决裂,用布莱尔的话说就是"摆脱党内一小部分人所持有的准马克思主义传统,使本党重构基本价值观",3 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英国政治舞台上。 不过,放弃传统路线只是个"破"的过程,对社民党来说还存在着个"立"的问题。"立"什么?怎样给社民党重新定位?第二条道路--社民党的传统路线--不能走了,那么可不可以走第一条道路,即右翼政党所走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道路?新自由主义虽然在80年代辉煌一时,但90年代以来的欧美政治现实表明,新自由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新自由主义以牺牲公正来换取效率,损害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越来越遭到中下层群众的反对。从97年开始,右翼政党纷纷在大选中下台,而且败得很惨,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条道路也不是好的选择对象。 三、全球化:"第三条道路"形成的大背景 70-90年代社民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现在,要探索一条即不同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又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必须要考虑这个大背景。 进入90年代以来,给世界政治带来最为深远影响的是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更加迅猛,知识经济兴起,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深化。社民党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布莱尔在《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中谈到,"第三条道路"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认真对待世界经济和社会所出现的"改变"。他列举了四点尤为重要的"改变",其中第一点就是"全球市场和全球文化的发展"。4 吉顿斯也将全球化看成是"第三条道路"产生的重要背景,认为正是全球化、科技革命、知识经济使90年代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持续到21世纪。社民党制定新的政治路线、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正如吉顿斯所说,"第三条道路政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全球化"以及它所带来的"个人生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世界的变化使传统的阶级政治分野已经过时,面对挑战,"第三条道路"必须超越"左右对立",兼顾"效率与公正"、"发展与正义",均衡"权利与义务",建立新的"个人与社会关系"。5 他对工党政府的改革政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工党议程上的首要政策问题包括宪政改革、放权、福利国家改革以及欧盟的未来,这些问题都体现了全球化的影响. 应当肯定,70-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也看到了全球化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才放弃了与社民党的"共识政治",与福利国家和凯恩斯主义分道扬镳,重视市场的作用。不过,社民党人与新自由主义者所理解的全球化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市场,试图使政府责任最小化,他们梦想实现全球统一的市场,而国家则变得无所作为。他们夸大了全球化的作用,将之奉为神话,用以对付政敌。比如他们将全球化作为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的根据,而在全球化问题不这样突出以前,他们也主张削减福利。 在社民党看来,过去忽视市场的作法固然是不对的,但是让市场自由放任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在让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动用政府的力量对市场进行干预、监督、补充,只有这样,市场才是可以被容忍的。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都应当得到扩大、加强,而不是加强一方,削弱另一方。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在加强政府作用的同时,削弱了市场的作用,而新自由主义则是在加强市场作用的同时,削弱了政府的作用。社民党还认为,全球化只是使经济成为全球性的,而政治则仍然是民族性的,而新自由主义则用全球性来否定民族性。此外,社民党不象新自由主义那样将全球化奉为神话。对社民党来说,全球化虽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给各国带来了机遇,但它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对社民党这样代表社会中下层群众利益的政党,挑战更为严峻。德国社民党著名理论家托马斯·迈尔认为,目前社民党对全球化有如下三点认识:第一,主体经济虽然全球化了,但仍有部分未全球化,需要国家的调控;第二,已经全球化的经济领域,国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第三,在全球化时代,社会民主主义也必须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加强左翼政治力量的合作。② 四、"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内容 (一)重新确定依靠力量。传统的工人阶级过去一直是社民党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传统工人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少,这使社民党在选举中处于不利境地。为了适应选举的需要、求生存、谋发展,社民党必须重新确定自己的依靠力量。现在,从理论上讲,社民党主要依靠三个群体的力量:一是工人。这部分人虽然只占人口的6%,但却是社民党的传统选民和坚定支持者,是社民党不能放弃的依靠力量;二是计算机、文化、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这部分人实际上包括了主要的白领阶层,他们有活力和进取精神,有责任感,追求提高经济的革新能力,对政治感兴趣,不过他们不愿受政党政治的约束,意识形态观念淡薄;三是小业主。小企业虽然人员少,但效率高,小业主一般都有革新精神,自立性强,不求向社会索取,而是依靠自己。社民党依靠这三个群体就可以形成政治多数,就能保证在选举中获胜,而且这三个群体的共同点就是都主张社会公正。这三者中第二者最为重要,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部分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大。 (二)重新解释社会公正观。社会公正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它与主要竞争对手--自由主义相区别的最重要标志。不过,以往社民党对社会公正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局限,过于强调形式上的平等,并通过建立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福利国家来实现平等与公正。现在,社民党修正了社会公正观。托马斯·迈尔认为,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而可操作的社会现象,它有如下几层含义:1、形式上的平等,即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公民权力和参与管理社会的权力;2、社会有很强的包容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去,对社会有归属感和责任感;3、社会允许一些不平等现象存在,如收入、待遇上的不平等,因为它们有利于社会发展,也使社会底层的人受益,这种不平等现象与平等观不矛盾,它们是功能性的不平等,而不是目标性的;4、社会公正并不是市场行为的自然结果,而是一个政治目标;5、一个人不管他在社会上贡献多大,成功与否,其人的尊严应得到公正的对待,社会必须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公正是实现社会团结的前提条件。要想保证社会团结,无非有两个渠道:一是用暴力维持,一是有说服力地解释社会存在的合理性。若采用后一种方式,就必须首先实现社会公正。 (三)摒弃传统的左右政治分野,走非左非右亦非中间的道路。不贴左或右的意识形态标签是第三条道路的显著特征之一。英国工党首相布莱尔说,目前英国正在进行一场革命,其目的是在"放任自流"和"僵化的国家干涉主义"之间推出一个真正"布莱尔主义"的管理方式。布莱尔一再表示,他的政府是重实效的,他拒绝任何教条,最重要的是使国家如何发展,而不在乎是左还是右。7 吉顿斯曾这样阐述第三条道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就是要超越传统的政治概念,即老右翼所主张的新自由主义和老左翼的社会民主主义,而不是在它们之间。 第三条道路主要有如下一些特征:在政治哲学上,老的左翼和右翼是以阶级为基础来分野的,但是阶级已不再是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所以第三条道路必须建立在新的联合体的基础上,这种联合体不易按左或右来分类。在对待国家权力上,老左翼寻求扩大国家的作用,老右翼则相反,而第三条道路则寻求在各个层次上重建政府,致力于补偿现有政体在民主上的亏空,推进宪政改革、行政的透明度和地方民主。在对待社区上,老左翼对社区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而老右翼则认为只要国家权力不施加影响,社区就会繁荣起来,第三条道路则既承认社区的价值,又能看到国家权力在促进社区繁荣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在民族问题上,老左翼认为不应该有民族观念,而老右翼则过分强调民族主义,以致于有沙文主义倾向,第三条道路赞成"世界民族"概念,它承认民族仍然是重要的,但又欣赏现代的民族融合,赞赏"模糊民族主义"和"多元主权",主张将民族和国家区分开来。在经济问题上,老左翼赞成混合经济,以改造资本主义,老右翼鼓吹市场经济,第三条道路则主张"新混合经济",这种"新混合经济"强调的不是所有制而是竞争和规则。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老左翼欢迎福利国家,并将之作为再分配的主要载体,老右翼则把福利国家看成是魔鬼,第三条道路的目标是将福利国家改造成为"社会投资国家",其着重点是由在公益事业上花钱转为"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投资国家将对诸如减弱毒化环境这类事情持积极态度。在全球秩序上,老左翼没有全球理论,只有简单化了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老右翼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建立在如何对付战争上,第三条道路认为,人们已不再生活在两极世界里,因此国家已没有敌人,国家所面对的只是各种危险。8 (四)四大主题。 虽然第三条道路在各国有不同的模式,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社会民主主义也不追求统一的发展模式,但各国各党都有着同样的四大主题: 1、新经济。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在全球化形势下实行充分就业和高速增长。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过国家为开发、研究、教育提供支持来保证经济有革新能力;二是国家支持建立大量的小企业,使之有足够的灵活反映能力;三是实行更多的短时间就业岗位制,以便让更多的人分担工作,有就业机会;四是创造一些低收入但又是社会所必须的就业岗位,国家支持保证就业者的收入能达到一定水平。 2、新福利国家。过去的高福利导致一些人滥用社会福利,因此必须减少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新福利国家的原则是,改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就是说,不能再把福利投入的大部分用于救济失业者,即救火,而是用于就业培训,即防火。与此同时,在社会上大力提倡自助,改变事事都要依赖国家的观念。 3、新的执政行为。传统的国家是中央集权的,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这种执政模式已经逐渐失效。自由主义的解决办法是私有化、市场化。社民党要找出新的办法。比如,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国家可以从行政上规定,每个人都要买保险,并定出一个目标,而由社会来筹集资金实现目标。在很多事情上,国家可同参与者进行谈判、协商,一起找到解决方式,并非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动用国家行政的力量。法国总理若斯潘精辟地概括了"第三条道路"的执政行为:"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 4、新政策。社民党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政策,以便能够取得其依靠力量的支持,保证执政多数。 六、对"第三条道路"的几点评价 社民党"第三条道路"的特征主要不是体现在政策层面上,而是在理论层面上,较为突出之处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时代感强。首先是社民党将全球化作为构建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大背景,这是难能可贵的。任何一种理论或事业,如果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代潮流密切联系起来,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否则,与时代潮流相背离,尽管有时靠某种个人魅力或组织强力或特殊的环境能兴盛一时,但绝不会持久。其次,冷战后,全球局势进一步缓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进一步深化,人心思和平、求发展。这要求各国政府和政治家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促进世界和平上,而不是象20世纪绝大多数时间那样搞意识形态对抗。在全球化时代,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增多,阶级、集团利益相对减少。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强调淡化意识形态,超越传统的左右政治分野,走一条非左非右亦非中间的新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这种时代要求。9 二、强调变革和创新。"第三条道路"提出走非左非右亦非中间的道路,超越传统的左右政治概念,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翻开《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这本布莱尔的言论集,可以发现"新"字特别多。布莱尔将变革与工党的生命联一起,他说:"不进行变革的政党将会死亡,工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运动而非一座历史纪念碑。"10 三、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社会民主主义本来就有实用主义的特征,"第三条道路"更突出。布莱尔曾强调,为了赋予"第三条道路"价值"以实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的实用主义是必要的"。11 布莱尔的一句名言是:"没有意识形态的先决条件,能够实施的也就是行得通的"。12 "第三条道路"的实用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兼收并蓄。它不标榜自己是唯一正确的终极真理,而是要设法吸收其他政治力量的价值观。布莱尔曾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这样阐述"第三条道路":"它并不仅仅是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妥协。它设法要吸取中间派和中间偏左派的基本价值观念,将这些价值观念应用于一个有着根本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的世界"。13 二是在实践上从实际出发,不搞教条主义。从英国工党执政两年多的实践看,它在政策上非常灵活,不管某项政策过去曾被帖上过什么政治标签,只要它有效用,就会被采用。有时看起来工党的政策比保守党还"自由化"。在外交政策上,"第三条道路"的实用主义色彩更为浓厚,几乎看不出"左翼"的基调。 四、尊重传统。虽然社民党人宣称"第三条道路"不同于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路线,而且是非左非右亦非中间,但是"第三条道路"并未同社会民主主义一刀两断,它仍坚持了社会民主主义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只不过是根据新的形势做了新的解释而已。如果从客观的角度给走"第三条道路"的社民党进行政治定位的话,应当承认它们在欧洲是不同于右翼政党的中左翼力量。这不仅是因为社民党人自己声称他们是中左翼力量,他们仍坚持社会民主主义,而且还在于社民党与右翼政党相比,更强调变革和与人民的联系。比如,布莱尔认为,在1979-1982年工党连续输掉4次大选,"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同人民的接触。"他宣称:当"我们恢复了与人民的联系"时,"我们将证明是工党而不是保守党理解现代世界人民所关心的问题。"14 最能体现"新工党"政治定位的话是:"新工党的基本信条是我们必须将传统的价值观以新的方法运用于新形势之中。"15 可见,"新工党"基本继承了老工党的政治定位和基本价值观。说"第三条道路"是非左非右亦非中间,是指思维方式,而不是指政治定位。
三国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
阅读全文三国 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刘辩继立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何进联络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杀统领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并州牧董卓入洛阳为援。当宦官杀何进,而袁绍又尽杀宦官之时,董卓率兵入洛阳,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 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建安元年(196)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见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后,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田积谷,以蓄军资。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建安十二年,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江东的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刘焉之子)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据守荆州的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 汉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孙权于221年接受魏国封号,在武昌称吴王。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吴大帝孙权),后迁都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以后不久, 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疆域,大体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魏 汉未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曹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曹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曹操为了战胜强大的对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一再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 局势。曹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袁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曹操死后数月,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时,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未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在士族阶层发展和易代纷纭的岁月中,此制并不能长久地超然于士族势力和政局之外而坚持其既定准则,西晋时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别的户籍,男丁世代当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逃亡,妻子没官为奴。冀州士家有十万户以上。 曹操势力得以不断壮大,经济上主要得力于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颍川黄巾,夺得大批劳动人手和耕牛农具,在许昌附近开辟屯田区。接着,许多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区一般都在易垦或冲要地点,自成系统,不属郡县。屯田民是国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对分 (不用官牛的)向国家缴纳地租,但不负担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军士屯垦,称为军屯。屯田者的生产有政府保障,其劳动生产率比郡县的自耕农民高,在短期内屯田即能保证军粮的需要。齐王芳时,由寿春到洛阳一线,军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见曹魏屯田)。 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对豪强兼并行为的惩罚,但大族豪强兼并事实上难以阻止。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诗人;还有以王粲、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诗歌创作上形成 “建安风骨”,留下许多名篇。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蔡琰(文姬)有《悲愤诗》传世,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创作于建安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产生,是 哲学思想的突出成就。后世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析为《伤寒论》及《金匾要略》二书),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则精于外科手术、首创用麻沸散作手术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计算上有重大贡献。马钧在机械上有多种发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车。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据的失败,略 有沉寂,佛教则继续流传。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前来传法译经。颍川人朱士行远赴于阗求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 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 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继任。刘焉、刘瘴相继压平了益州豪强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据益州;二十四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刘备于221年称帝后,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与吴军进行了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其子刘禅继立。 刘备在新野时,邀约客居隆中的诸葛亮为辅佐。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不可持久的形势,从战略上促成刘备进入益州,以图自保。刘备死,诸葛亮辅刘禅。小国弱民,处境困难。今川西和云、贵的一些少数民族,当时统称西南夷,接连发生叛乱。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诸葛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他们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诸葛亮败孟获,并按出军时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对孟获七纵七擒,终于使孟获归心,南中平定。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 南中战争结束,蜀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诸葛亮于建兴五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国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诸葛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赵云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以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败阵,蜀军撤回。以后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出兵,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进军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病死军中,蜀军撤回,北伐停顿。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吴 汉未黄中起义时,孙坚随会稽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以后又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孙坚死,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开始向江东发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暂驻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逼降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许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四年,孙策击破袁术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曲,并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徒治京城(今江苏镇江)。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十五年招附保据岭南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孙权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三年以后(222)又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国出峡发展的可能。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 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嘉禾三年(234)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东晋南朝史籍中,关于山越的记载只偶尔一见。 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黄龙二年(230)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252)后吴国日趋衰弱,而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降,吴国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 参考书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北京,1959。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59—78卷,中华书局,北京,1956。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第1—2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返回] 三国都城 1、曹 魏 邺 城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绍以后营建的邺城的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城西南17.5公里。由于漳河历年泛滥,地面遗迹已极稀少,著名的铜雀三台尚存二台残迹,城垣已荡然无存。 邺城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内以一条东西横街将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地势较高,其中部建宫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耸着冰 ,铜雀台、金虎台,是为军事需要而建的了望制高点。南区主要是居民区,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当时强制集中的各地劳动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强宗巨豪,以及他们的部曲。 邺城在我国都城史具有借时代意义,它将宫苑集中于城区北部,居民区放在城区南部,为以后历代都城所继承,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布局。邺城西北设置三台,魏晋洛阳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设置金庸城。 2、曹 魏 洛 阳 城 曹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处,由曹丕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几处曲折,保存状况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毁,西城垣残长4290、宽约20米,北垣全长3700,宽约25-30米,东垣残长3895,宽约14米。南垣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垣周长约14345米。 西、北、东垣共计城门12座,其中西垣3座。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闾阖门;北垣二座,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3座。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据文献记载,南垣应有4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 城西北隅仿邺城三台建金庸城,为军事防御设施。洛阳城仿邺城的设计,将宫城集中于城内中部以北,将官署、居民区置于城区南部。城南设立国学、明堂、灵台、此灵台为东汉时所建,魏晋沿用,汉晋灵台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 3、孙 吴 武 昌 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县以东一带。俗称吴王城。城略作方形,边长0.75公里,南壁和东壁的南段保存较好,城基宽十余米,残存最高处达4米。城内北部原似建有子城,为孙吴武昌宫所在。城西有郭城遗迹。再西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发现有古代冶铁遗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澜湖,东南隅有凤凰台高地,形势险要,又有良港、铁冶,是控制长江中游的一个军事重镇。 4、孙 吴 建 业 城 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建业,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献记载“建业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实录》卷2)。孙吴建业城址现已消失。 [返回] 三国墓葬 1、洛 阳 魏 正 始 八 年 墓 出于洛阳涧西,该墓县有前后两室,前室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耳室。墓室全长近8米,前面还有1.62米的砖甬道和长25.5米的斜坡状土墓道。由于早年被盗,后室遭到较大的破坏,棺椁无存。但在前室和其两侧的耳室中尚保存了一些遗物。前室平面呈方形,在室内后部中央原陈放有一座帷帐,现只存有五件铁质的帐钩。其中一件上带有“正始八年八月”纪年铭文。可知造于公元274年。在帷帐附近放置的随葬器物仅存玉杯、博山炉等数件。左耳室内有陶俑、陶磨、陶井、猪圈以及家畜模型等,当是模拟庖厨。右耳室出土了七件带盖陶罐,或许是模拟仓房。从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器物看,当时还较多地承继着东汉晚期砖墓的传统,并且流于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 2、武 昌、南 京 的 东 吴 墓 自50年代中期以来,在单室(今鄂城,武昌、南京地区)单室发现了一些东吴时期的墓葬。在南昌、浙江等地也有发现。 从墓葬形制来看,约略可以分为多室墓和单室墓两类。多室墓一般分为前后两室,其间以通道相联,前室平面近方形,左右两侧各设一耳室,在墓门前后有较短的甬道,前接长斜坡墓道。后室较大,平面呈长方形,券顶。如武昌任家湾的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墓,莲溪寺的永安五年(262年)墓、鄂城的孙将军墓、江西南昌的高荣墓等就是这样的形制。现以武昌任家湾黄武六年墓为例介绍如下:棺木放置在后室,棺底铺铜钱,名刺木简及银钗等服饰用具出于棺内,大约是墓主人随葬携带之物。铅券压在棺下。在后室四隅均堆放铜钱,全墓共出铜钱达3600余枚之多。在墓室左后隅还放置一件青瓷虎子,及9件小碗。前室内放有铅耳杯和盘、铜洗。漆盂、陶炉等器皿,还有铁矛和铁剑等兵器。右耳室放置各型陶罐和釉陶罐,似象征储屋的仓房。左耳室放置有陶灶模型等器,似象征庖厨。早期东吴墓从形制和随葬器物等方面看,都还仿效中原曹魏墓,后期墓出青瓷器较多,显出地方特色。 单室墓多是只有长方形券顶穹窿顶的砖室,有的前面连有较短的甬道。出土器物也较少,多为陶瓷日用器皿。此类墓主人身分较低。 3、成 都 蜀 汉 墓 墓葬形制有具前、中、后三室的。也有具前、后两室的。数量多的是单室墓。随葬品有陶釜、甑、罐、灶、井、家禽畜和俑等。上沿汉制而制作粗糙。 [返回] 三国文化遗产 1、长 沙 走 马 楼 简 牍 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发现大量吴简。仅一种长50厘米左右的大木简,完好或基本完好的就有2000枚以上;已经清理出来的木牍和签牌约数十块,竹简约数万片,这批简牍至少有150万字左右的内容,大大地超过了《三国志》的总字数,这批简牍主要是经济类文书,因此为研究孙权时代吴国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批简牍对于研究写孙吴时期的长沙地区历史地理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简牍本身为研究吴国简册制度提供了全新材料。 2、铜 镜 三国曹魏铜镜多沿汉制,流行柿蒂莲弧镜和简化的规矩镜。日本本州岛不发现了曹魏制造的三角缘神兽镜达200件以上。这些铜镜是由曹魏 手工方式徐州等地民间工匠制作的,有的是专为出口而生产的。如铜镜铭文有:“镜陈氏作…君宜高官到海东,保子宜孙”,“吾作明竟(镜)真大好,浮由(游)天下口四海,用青铜,到海东。” 孙吴的铜镜铸造中心在绍兴,当时出现很多镜匠师,如郑、卜、鲍、陈、朱、徐、唐、张、任等姓,其中鲍、陈两姓作品尤多,这些匠师多是民间手工业者,所铸镜背纹饰以汉末浒的半圆方形带神兽镜,但出现了简化半圆方形带和神仙形象的趋势。 3、孙 吴 瓷 器 孙吴青瓷器制造中心在浙江绍兴、上虞一带。绍兴附近许多吴墓都出有青瓷器的匠师,青瓷烧造已经专业化。江浙地区青瓷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了长江下游广大地区生活用具方面的改进;瓷器逐渐代替陶器;并且银块传列长江中游等地区,如武昌任家湾黄武六年墓所青瓷碗和虎子等就是从江浙传来的,使长江中游等地区生活用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南京中华门外吴墓出土的青瓷釉下彩盘口壶,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釉下彩。这样美丽的盘口壶,将我国釉下彩出现于唐代的历史了六百年左右。 4、东 吴 漆 器 1984年6月在安徽马鞍山市发现东吴朱然墓中前后室内各旋转漆棺一副,后室棺较大,推测为朱然的葬具,前室棺内死者可能是其妻,该墓随葬品总计一百四十多件,其中漆器量最多,共约80件。有案、盘、羽觞、桶、壶、奁、盒、匕、勺、凭几、扇、梳等,有木船、篾胎、皮胎等,尤其有彩绘漆器的大量出土。特别是其中一种犀皮黄口羽觞,将犀皮漆工艺的出现年代提早了六百年左右。 5、三 国 货 币 在陕西汉中勉县老道寺蜀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一枚“传形五铢”币。该币为外圆内方形,径为2.2厘米,厚一毫米,孔径0.9厘米,钱无廓,其外形似东汉晚期的“剪轮五铢”。 6、三 国 兵 器 a、扎马钉:在陕西汉中勉县的汉江河与定军山武侯坪一带,经常出土有铜、铁箭镞和扎马钉、铁刀等兵器文物。扎马钉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暗器,状若荆剌,故学名蒺藜,有铜、铁两种。扎马钉有四个锋锐的尖瓜,其尖呈三角锥形,亦有圆锥形,尖瓜间每个夹角一百三十度,大的重约十五克,尖长2.7至3厘米,小的重8克,尖长1.5厘米。在战争中,扎马钉多撒在战地,险径,用以剌伤敌马匹和士卒,所以俗称扎马钉。 b、魏弩机:在陕西汉中勉县出土文物中,发现有一件魏弩机,该机完整无损,重三市斤。在箭厢上面的右边尾部,阴刻有三行文字,一半已剥蚀难识。文曰:“黄初七年六月一日□□□监作吏箫诗已□□□师张倌耳师造□”。在箭厢右侧,阴刻有“才廿二”三字。这说明这个弩机是在某作部临作吏萧诗已和某技师张倌耳的监作下铸造的,而“箫诗已”特别是“张倌耳”在当时魏国铸造兵器上比较有名。这件“黄初七年”弩机在勉县出土,很可能是诸葛亮北伐期间缴获魏国的战利品。 [返回] 三国时期书法 汉字书法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汉字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的民族个性。历来书品与人品有机结合的理论,成为汉字书法艺术的精髓。 三国时期,从书法的历史发展来说,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楷书与草书已日臻成熟。汉字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字体的规范化,而楷书正是
(1)关羽字云长,自桃园结义跟随刘备,忠心耿耿,再加武艺超群,被后人尊称武盛.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中原,天下流传.刘备甚为爱之,封其为五虎将之首坐守荆州,云长不但武艺超群加之可用计,水淹七军,智擒庞德就是一例,不过至此关公也开始犯兵家大忌,开始居功自傲,不进忠言.倾出荆州重兵,导致兵败遂败走麦城,被东吴生擒,最后身首异处.终年五十九岁.关公的死也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蜀国了衰败. 张飞字翼德,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在三人当中也算最有钱的了,起初的经费都是由张飞筹备.万军当中取上将首籍如探囊取物,当阳桥上呵退曹兵百万,与诸葛军师入川时颇会用计,智取严颜,诸葛亮也大加赞赏:三将军会用智谋乃主公一大兴事.可最终没有善始善终,闻知关羽身死,急于为兄报愁.贪杯误事,鞭打士卒,最终反被士卒所害留下这冲天的怨气.. 赵云字子龙,虎威将,原在公孙瓒帐下,后投刘备,与刘备也如兄弟一般,受刘备托孤之重任.此人有勇有谋,长版坡杀的曹兵闻风丧胆.截江救阿斗,不过后来看来救下了一个废物...一生中未吃过败仗,有大智慧.当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后,刘备坚持伐吴,子龙力劝刘备要分清公私,以大局为重.刘备当时怎能……
阅读全文(1)关羽字云长,自桃园结义跟随刘备,忠心耿耿,再加武艺超群,被后人尊称武盛.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中原,天下流传.刘备甚为爱之,封其为五虎将之首坐守荆州,云长不但武艺超群加之可用计,水淹七军,智擒庞德就是一例,不过至此关公也开始犯兵家大忌,开始居功自傲,不进忠言.倾出荆州重兵,导致兵败遂败走麦城,被东吴生擒,最后身首异处.终年五十九岁.关公的死也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蜀国了衰败. 张飞字翼德,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在三人当中也算最有钱的了,起初的经费都是由张飞筹备.万军当中取上将首籍如探囊取物,当阳桥上呵退曹兵百万,与诸葛军师入川时颇会用计,智取严颜,诸葛亮也大加赞赏:三将军会用智谋乃主公一大兴事.可最终没有善始善终,闻知关羽身死,急于为兄报愁.贪杯误事,鞭打士卒,最终反被士卒所害留下这冲天的怨气.. 赵云字子龙,虎威将,原在公孙瓒帐下,后投刘备,与刘备也如兄弟一般,受刘备托孤之重任.此人有勇有谋,长版坡杀的曹兵闻风丧胆.截江救阿斗,不过后来看来救下了一个废物...一生中未吃过败仗,有大智慧.当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后,刘备坚持伐吴,子龙力劝刘备要分清公私,以大局为重.刘备当时怎能听进如此忠言,最终兵败.赵云去世后,诸葛亮叹曰:国家少一栋梁.后主亦叹曰:若非叔父,怎有今日. 马超字孟起,被我认为五虎上将中的一个悲剧人物,此人相貌俊朗,人称锦马超;又有吕布之勇.奈何脾气暴躁,多勇少谋,没有打过几场胜仗,最有名的莫过于让曹操割须弃袍.马超一生辗转于多人帐下,最后还好有了归宿,归降了刘备.其父设其弟计诛杀曹操,最终事迹泄漏,被曹操所害.其妻室孩儿,被人从城上一刀一个杀死后抛尸下来.马超只能在城下眼睁睁的看着,归顺刘备后,总算有了着落,指望其建功立业时却病故,不说不令人惋惜. 黄忠字汉升,五虎将中最年长者,有百步穿杨的美誉又肩忠义,刘备甚为欣赏,归顺刘背后,在帐下多立战功,大败魏国名将夏侯渊.最后随刘备伐吴,奈何年纪不饶人,最终被箭射中肩窝,刘备痛哭道:使我让汉升受此伤害,最终不治身亡.终年七十有余. 刘备也感叹道:五虎将已折了三员,况血仇还未得报.自五虎将相继去世后,蜀国显出了后继无人的趋向,一个王双还要诸葛亮设计才能诛杀.若五虎将又一个尚在也不至如此.最后孔明看蜀国无将,只能用魏严,明知道他素有反心.五虎将去后,蜀国伐魏只能靠着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辛劳勉强支撑.最终还是大事不成,诸葛丞相五丈原归天.蜀国至此已走到了尽头... (2)1.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河北)。 后汉群雄并起时,他由郡人推举,带一小队地方武装,投入公孙瓒麾下。在瓒处遇见刘备,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深交。公孙瓒是个不能共图大事的人,赵云借口兄长去世,还乡去了。后来袁绍消灭公孙瓒,刘备又投入袁绍幕下,子龙遂追随刘备,成为刘备的主骑。初战成名于公孙瓒与袁绍的战役,当时大将文丑追杀公孙瓒,赵云单人独骑杀败文丑,枪挑鞠义,保护公孙并助其反败为胜。此后赵云除了在新野枪挑曹洪的头盔,便没有再杀敌的机会,直到长坂坡当阳道,赵云在曹操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才真正一战威震天下。由于长寿,蜀后期的大仗他也没少掺和。 作为将领,赵云的统军能力往往被忽视了。赵云一生谨慎行事,不争名利不好勇斗狠,思谋细密,实是刘备手下最全面的一员大将。糜夫人跳井时,子龙推倒土墙以防盗尸;战桂阳时,早料定陈、鲍诈降,又将计就计扮作二人之兵赚取了桂阳城。事后,孔明曾问赵云为何不接受赵范的好意。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刘备收川后欲将成都有名的田宅分赐诸官,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玄德大喜,从其言;街亭失守,赵云兵出箕谷,以分身之计退敌。战后查点,众将损失惨重,惟子龙一队毫发无伤(要不是诸葛亮小看了赵云的智谋没让他镇守街亭,这天下大势还真不好说)。 英勇战绩: 少年时便可战平当时的名将文丑。 飞骑冲阵,枪挑“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 三十余合击败张颌。 刘备兵困许都,若非赵云奋力杀敌玄德必不得脱。 徐庶新野初用兵,子龙十数合杀败曹军大将李典。 长坂坡的变态事迹就不多提了,曹操50多员上将被其斩杀,堪称杀人王`````` 零陵一战,敌大将刑道荣可与张飞斗个数合,却被赵云一枪刺死。 汉水一战以少胜多,击退张合、徐晃,秒杀慕容烈、焦炳。 平定南夷之时,枪挑三大洞主之一的金环三结,生擒获之弟孟优。 武侯初伐中原,赵云以70高龄力斩西凉韩德及其子韩瑛、韩瑶、韩琼、韩琪,五员上将。 4.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山西)。 “面若重枣,髯长二尺,卧蚕眉,单凤眼。”一说大家就知道是关二哥。自从告别了卖绿豆的日子,关二哥频频上镜屡颂传奇。关羽文韬武略兼而有之,更加赤胆忠心义薄云天,遂被后世尊为武圣。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第一生产力);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很多人轻视了此二人,请往后看,二人榜上有名);当阳会斩蔡阳。关羽最嚣张的地方就是秒杀,别人半天搞不定的事儿他上去就给办了。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又为他的勇武添了不少印象分。 不过,关公在《演义》里有一处表现很让人纳闷儿。 纪灵事件:纪灵跟关羽打了三十几个回合未分胜负,而张飞与纪灵斗不到十合就大吼一声刺其于马下。??? 首先说说马。武将一般都骑精壮的战马,关羽斗纪灵时骑的是匹热毛子,“贱驱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驮都驮不动别说打仗了。曹操遂赠其赤兔(估计丫儿肠子都悔青了)。有好马的话回合交错时移动就灵活,出手机会自然好许多。关羽立斩颜良文丑实是占了马快的便宜。吕布也一样!还有一个可能,张飞嗓门儿大,这大家也知道。说不定那一吼把人家给吓着了,然后他扎一下,完了。 再看看文韬。赚徐州,斩车胄;汉津设伏;水淹七军;巧拒子瑜索荆州。单刀赴会虽表其勇,却也从侧面描写了关公的应变能力。 可叹,关羽居功自傲,惹怒了孙权,终落得个走麦城的下场。荆州的丢失正是蜀国衰落的转折点。 5.马超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陕西)。 根正苗红,三国9虎将里出身最好的。祖父马援为汉伏波将军,父马腾为征西将军驻守西凉。操欲借马腾之手灭东吴,召其入京。马腾打算乘机杀曹操“为天下除害”,不料败露,命丧操手。马超为报父仇,兴兵雪恨。潼关一战,大败曹洪、于禁、张颌,枪挑李通,杀得曹操弃袍断须,威震天下。一次,孟起明明中计在先却凭勇力硬是占到了便宜,逼得曹操连寨都扎不好。降蜀后镇守蜀国西部。蜀汉立国以来东南北三个方面不断爆发战争西部却一直保持和平而友好的氛围,这全是马超的功劳。要知道那些青藏草原上的半开化部落从来不是友善和爱好和平的而且他们对于富庶的西川坝子正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没有马超这位"神威天将军"和他死后军团的余威,蜀汉在西部安得如此从容? 马超的威望一方面是家族的传统另一方面西方的少数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带和马超交战也毫无取胜的希望。 有人问为什么刘备出征东吴不带上魏延马超?是不是不信任? 后方空虚,这二位一个防备西陲一个拱卫汉中(诸葛亮则是蜀汉的后勤部长,赵云是战略预备队)谁也动不得把家都交给你们了这是最大的信任。 从战略上说,蜀汉为马超设计的未来是凉州。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去哭马孟起并非多事,此时北伐主要目的就是夺取雍凉以凉州益州两州的实力为后盾来图谋进取中原(荆州失去后对隆中对的修正)。没有了这位身经百战又熟悉西部情况的名将,孔明大概有痛失一臂的感觉。 世人常道马超有勇无谋,此种说法有失公允。马超作为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有一定的方略。例如曹操召马腾入京,超曾劝其不可轻入静观其变,马腾不听;曹操渡河时他曾识破曹操欲断本军后方的计策;攻汉中时稳健的行事作风;有人想为孟达报信,使者被马超所获,于酒宴上探得虚实,报与玄德。大家这样讲无非是因他对曹操和诸葛亮的两次失败。可细想来这二位是何等人物,就算关羽赵云也未必躲得过。一计韩遂行事不当且他若不害马超此计日久自破;二计主要是张鲁中计与马超并无太大干系。 6.张飞 张飞,字翼德。涿郡涿县人(河北)。 张飞是一个非常搞笑的人物。说他傻吧,还有点小心眼儿;说他聪明吧,耍起性子那叫一个小胡同赶猪。关羽一路过关斩将,得知张飞下落,特来寻他。结果一见面张飞就要砍,也就是关羽武艺好反应快,要不被秒了岂不冤死。赵云长坂坡寻嫂,张飞却以为他投降曹操去了,扬言见着“一枪刺死”。关羽跟他那么多年兄弟他还不信呢,别说赵云了。刘备三顾茅庐来请伏龙,诸葛亮高卧不起。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何是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刘备和吕布的关系很复杂,主客互易。张飞总想找吕布点麻烦。吕布称玄德为贤弟,张飞听了,嗔目大叱曰:“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你来,我和你斗三百合!”布默然无语。吃完了饭,吕布送刘备出门,张飞跃马横枪而来,大叫:“吕布,我你并三百合!”好说歹说劝住了。曹操设计让刘吕相并。吕布为玄德贺喜,张飞扯剑上厅要杀吕布。玄德慌忙阻住。布大惊曰:“翼德何故只要杀我。”把吕布搞得这么郁闷,老罗给足了张飞面子。张飞打了吕布丈人,引得布一怒夺了徐州;这厮不说反省自己贪杯误事,却又诈称山贼偷了吕布的马,弄得刘备连小沛都呆不下去了。吕布来问罪他却道:“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徐州便不说了!”着实令人捧腹。《三国演义》中,只有张飞一人和吕布不分胜败。两人大战一百多合,这样看张飞的武力应该还可以往上排。大战马超于葭萌关,打了一天一夜,鏖战千合,酣畅淋漓!长坂桥上,张飞断后,凭着一股无往不胜的霸气,硬生生摄得文聘、曹仁、乐进、张颌、夏侯兄弟等名将不敢进军。张飞见半晌无人应战,大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声若惊雷,吓得夏侯杰肝胆皆碎,曹操慌忙领诸溃逃。要不是许褚、张辽拦住,还真让张飞糊弄过去了。据言,张飞此吼与一般断喝不同,乃是自创的一种奇门功夫,后被一农夫习得流传于世,曰“狮吼功”。 张飞除了勇武,计谋上也相当不错。当阳疑兵,分身巴郡,智取瓦口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人言此只是神来之笔,偶尔为之。其实,哪有那么多偶然,孔明就曾说过张飞并非一介勇夫。这一次次的偶然恰恰说明了张飞已从匪气深重的莽夫成长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将领。 张飞死得令人扼腕。大丈夫应马革裹尸还,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要说这带兵打仗切不可感情用事。张飞、刘备皆因关羽之死失去理智,不但丢了性命,也为历史留下了诸多遗憾`````` 7.许褚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县人(安徽)。 典韦死后曹操的王牌。力大无比,能掣二牛尾倒行百步,勇猛好战,人称“虎痴大将军”。 曹操手下大将要比刘备多多了,可单论武力,能与“五虎上将”相屿的唯仲康一人。比起张辽、徐晃等人,许褚几乎没有以出色指挥闻名的战役,但细心者可以发现,许褚对敌从未正面失败过,有一次败于张飞却是喝多了。看看许褚骄人的战绩吧:与吕布斗了二十余合不分胜败;力战赵云,三十合不分胜败;与典韦大战三日;渭口斗马超,大战二百合有余。马超也不得不叹服:“吾见恶战者莫如许褚,真‘虎痴’也!”;华容道,骑无鞍马来战张飞。操进军洛阳时,李催派其侄李暹、李别出战。未及开言,许褚飞马过去,一刀先斩李暹;李别吃了一惊,倒撞下马,褚亦斩之,双挽人头回阵,曹抚许褚背曰:“子真吾之樊哙也!”许褚就爱打硬仗,对手越强他就越起劲儿;相反对手要是差点,他打起来就没那么猛了。这大概就是许褚面对颜良的手下败将徐晃却拖拖拉拉打了50多个回合的原因吧。 许褚很可爱。煮酒论英雄后,曹操让他把刘备叫回来。刘备不回,他想反正曹操没叫厮杀,刘备人也不错,便自作主张放了刘备回来复命;许攸是官渡之战的大功臣和曹操私交又不错,就因为把许褚及众将士的拼杀看作匹夫之勇被杀了。换作别人肯定不会也不敢这样对待曹操手下的贤士;曹操呢,一看事已至此,骂了许褚两句就完事儿了。唉,没办法,谁让许褚是曹操最喜欢的“保镖”呢!许褚战张飞之时,明知道军情紧急,赶上高兴劲儿还是喝了个大醉。曹操命众将比试射术,胜者以锦袍奖之。徐晃虽技压群臣但没按曹操的规矩办。单个许褚不服,硬是要夺徐晃已经穿到身上的袍子,最后扯烂了;许褚体胖,斗马超时竟舍去衣甲赤膊上阵,也不怕丢了防护危急性命。仲康这股为了胜利不惜性命的狠劲儿由得令人拍手称快。 许褚忠心,无论形势多么危急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救了曹操无数次。渭水河抵孟起;葫芦口战张飞;濡须坞曹操中计,许褚力敌甘宁周泰两员上将使操得脱;取汉中孟德冒进,杨昂、杨任引伏兵杀出。操大惊,又是许褚提刀纵马向前截杀,保其无恙。一日操酒醉,褚仗剑立于堂门之内。曹仁奉命星夜来见,被许褚挡住。曹仁大怒曰:“吾乃曹氏宗族,汝何敢阻当耶?”许褚曰:“将军虽亲,乃外藩镇守之官;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堂上,不敢放入。”仁乃不敢入。曹操闻之,叹曰:“许褚真忠臣也!” 8.黄忠 黄忠,字汉升。荆州南阳人(河南)。 老年人的偶像,上岁数的三国迷无不对黄忠喜爱有嘉。 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 幸好刘备收降了老黄忠,不然《三国演义》就少了好多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年愈六十尚能与关公大战百合,并逼得关羽使必杀——拖刀计,黄忠的实力大家应该有个底了。战场之上,射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有人看不起射术,认为暗箭伤人非君子所为。其实从战争的角度看,取胜才是关键。多一分能力就一多一分胜利的本钱。好比考试时的附加题,会做成绩就高。吕布、典韦、徐晃、太史慈、夏侯渊、祝融等名将射术都不错(典韦飞戟,祝融飞刀),但最知名的就属黄忠了。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战长沙时他本可以射杀关羽,何奈二人都是义士,英雄惜英雄怎生下得了手。不知道年轻时侯干什么去了,攻取汉中那段日子是黄忠一生最辉煌的时光。 大将张颌兵犯葭萌关,黄忠请战,亮仔言其老以激之。忠白发倒竖曰:“某虽老,两臂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请战嘛,吹得悬乎点应该的):岂不足敌张颌匹夫耶!”趋步下堂,取架上大刀,轮动如飞;壁上硬弓,连拽折两张。孔明问谁为副将,黄忠说严颜就成(我怀疑他故意搞笑)。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哂笑声中,黄忠定计夹攻张颌,颌大败退军八九十里;又使骄兵计破了夏侯尚、韩浩;不顾疲乏紧握战机,连夜进军与早埋伏好的严颜兵合一处夺了屯粮重地天荡山!汉升斩了韩浩,严颜杀了夏侯德。捷报飞传成都,蜀军一片欢腾。 黄忠马不停蹄又赶到夏侯渊驻守的定军山。夏侯渊打曹操起家的时就跟随左右,武艺精妙刚猛非常,曾屯长安拒马孟起。黄忠先与法正商定“步步为营”之计,诱渊搦战;而后引军占了要地对山,令妙才无法稳住阵脚;最后借疲兵之术急攻曹军。老将军飞马下山,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曹操起兵为渊报仇。黄忠又请命去攻屯粮草辎重的北山。这一战与赵云合力杀败张颌、徐晃,占了北山;徐晃渡过汉水来攻蜀营,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魏军后队果然退动,蜀军乘势杀出,曹兵大败。接着阳平关、汉中等役汉升又屡屡建功。 由此看来,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9.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甘肃)。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脱困,引败军来见孔明。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备言姜维之能,赵云又姜维枪法精妙。孔明心内甚爱之,遂定计收了姜维,将平生之能尽授。 与姜维交过手名将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邓艾、邓忠。名单比前几位差了点,主要蜀后期基本没什么大将了。没关系,既然能得到赵云的肯定实力绝对没问题。 武侯传人的谋略: 诸葛亮欲取天水,姜维识破孔明诱敌的计策,将计就计与假装出城的太守马遵夹攻赵云,蜀兵大败; 姜维降后与孔明定计,献密书与尹赏、梁绪,使天水内乱不攻自破; 孔明久攻陈仓不下,姜维出计献诈降书于曹休,魏军中计元气大伤;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遣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请其出兵攻打南安。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遣辅国将军徐质前去迎敌。那徐质手使开山大斧,身手甚是了得,连败蜀中勇将寥化、张翼。姜维见魏兵累次断本军粮道,遂生一计。一面吩咐廖化、张翼如此这般;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求战不得。哨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便命徐质断粮。初更时分,徐质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见了魏兵便弃粮而走。质分兵一半,压粮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寥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 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正是姜伯约!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蜀军将魏兵衣服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此山只有一条路,姜维断绝其路口。若非上仓赐甘泉于司马氏,伯约定能擒昭; 洮水一战,姜维背水排阵,诱敌入得阵中,三路齐出。魏兵大乱,自相践踏,被逼入洮水者无数; 姜维与邓艾斗阵,以阵败艾;又算得艾欲袭军后,设伏兵破敌; 识破王瓘诈降,因改约书日期骗得邓艾进兵,大破魏军; 二士入川,维假降钟会,定计于宴杀之,不久邓艾亦受此牵身死。 维有帅才,几次出师打出了好局面,却被后主召回;蜀国当时最弱,文无良谋、武无猛将,姜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支撑了多年;最后猝死于心脏类疾病,可谓鞠躬尽瘁。 此9人民间有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 10.甘宁 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 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尝招合亡命之徒,纵横于江湖之上,身披刺青杀人如麻;腰悬铜铃,人听铃声,尽皆避之。后改邪从正,投刘表不得用,欲投东吴,却被黄祖留住在夏口。宁在黄祖处屡屡建功,曾射杀孙权大将凌操。祖却一直以劫江贼视之,待其甚薄。宁怀忿,遂借机投权,权不计前嫌加以重用。 攻江夏砍死邓龙,诛杀黄祖,使权父仇得报;赤壁大战,甘宁与阚泽利用蔡氏兄弟假降于曹,为日后破曹奠定基础;火计成后,甘宁令蔡中引入曹寨深处,宁将蔡中一刀砍于马下,就草上放起火来;操被凌统混杀一阵,携败军夺路望北而逃。忽见一队军马,屯在山坡前。徐晃出问,乃是袁绍手下降将马延、张伊,有三千北地军马,列寨在彼;当夜见满天火起,未敢转动,恰好接着曹操。操得这支生力军,心中稍安。马延、张伊二将飞骑前行。不到十里,喊声起处,一彪军出。为首一将,大呼曰:“吾乃东吴甘兴霸也!”马延正欲交锋,早被甘宁一刀斩于马下;张伊挺枪来迎,宁大喝一声,伊措手不及,被宁手起一刀,翻身落马;皖城难下,甘宁手执铁练,冒矢石而上。朱光令弓弩手齐射,甘宁拨开箭林,一链打倒朱光。吴兵一拥而上,得了皖城。 如果上述表现只是令人敬服的话,下面的事迹可就惊世骇俗了。 合淝之战,曹操领兵四十万前来。孙权急命迎敌。大将凌统出战,未得称心。 甘宁见凌统回,即告权曰:“宁今夜只带一百人马去劫曹营;若折了一人一骑,也不算功。”孙权壮之,乃调拨帐下一百精锐马兵付宁;又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赏赐军士。甘宁回到营中,教一百人皆列坐,先将银碗斟酒,自吃了两碗,乃语百人曰:“今夜奉命劫寨,请诸公满饮一觞,努力向前。”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甘宁见众人有难色,乃拔剑在手,怒叱曰:“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人见甘宁作色,皆起拜曰:“愿效死力。”甘宁将酒肉与百人共饮食尽,约至二更时候,取白鹅翎一百根,插于盔上为号;都披甲上马,飞奔曹操寨边,拔开鹿角,大喊一声,杀入寨中,径奔中军来杀曹操。原来中军人马,以车仗伏路穿连,围得铁桶相似,不能得进。甘宁只将百骑,左冲右突。曹兵惊慌,正不知敌兵多少,自相扰乱。那甘宁百骑,在营内纵横驰骤,逢着便杀。各营鼓噪,举火如星,喊声大震,甘宁从寨之南门杀出,无人敢当。孙权令周泰引一枝兵来接应。甘宁将百骑回到濡须。操兵恐有埋伏,不敢追袭。 甘宁引百骑到寨,不折一人一骑;至营门,令百人皆击鼓吹笛,口称:“万岁!”欢声大震。 甘宁死时坐于树下。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环翔不止。巴郡人奉为神明。